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老年人健康,把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治始终是老年健康管理的核心挑战。九江共青城市针对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突出矛盾,创新实施“三先三后”服务机制,构建起农村老年人慢性病防治新模式。
“先医心病后医身病”,破解“三怕”心理关。聚焦老年人对慢性病的“怕检查、怕麻烦、怕花钱”认知误区,构建“家庭-签约医生-专业机构”三级管理体系:发动子女担任家庭健康“副官”,组建18支流动体检队开展入户筛查,累计发现隐匿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276例,实现疾病早发现。组建41支“共小康”家医团队,整合三甲专家、全科医师、公卫人员和网格员资源,提供电话问诊、定期巡诊、送药上门等全流程服务,有效化解就医不便难题。通过医联体合作实现“基层收费、三甲服务”,医疗费用降低50%以上,配套建设健康积分超市,以积分兑换药品服务再降5%就医成本,双管齐下减轻经济负担。
“先强智力后提治力”,突破“三点”技术关。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少的堵点、技术弱的难点、资源少的痛点”,打出人才技术资源组合拳:依托辖区15所高校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定向培养95名公卫人才,引进12名专业毕业生充实基层。与清华大学共建国际慢病康复研究院,在乡镇卫生院落地“北京控糖卫士”项目,为262名糖尿病高危老人配备智能手环,实现血糖动态监测和90%精准预警,经干预后发病率下降27%。构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帮扶体系,通过专家驻点、双向转诊等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先添能量后升质量”,突破“三不”管理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服务动能,突破“活力不强、管理不畅、保障不足”的瓶颈:实施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改革,在岗村医平均年龄降至36岁,建立能上能下的退出机制倒逼能力提升。推行县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模式,选派业务骨干担任执行院长,全面接管人财物管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财政专项保障基金从230万元增至830万元,每年投入50万元为村医购买“双保险”,解除后顾之忧。
创新服务路径以来,共青城市农村老年健康管理实现质效双升:2024年慢性病早期检出率较改革前提升5%,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超出国家2025年目标值21.14和19.71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达90.7%。更可喜的是,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下降3.5%,年均医疗支出减少35.8%,真正实现了“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的防治目标。这一创新实践为破解农村慢性病防治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解决方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